涪陵宋代银锭银元正规私下交易
中国古代银锭,各个时期均具有特定的外观结构,即由线型、平面型和曲面型三类特征分明的基本几何要素组成。如唐代船形银锭的平面型底部、两翼和底部四周都有立线型外脊;宋代银锭有平面型特征,束腰则呈光滑曲面型;明代银锭底部、腰部和双翅,轮廓分明,各部分的分界面明显且有圆角过渡,呈现出不同的曲面特点。
民国湖南“黑铅炼厂 民国十五年” 五十两银锭所以,一般而言,古代银锭的成都是符合官方要求的,成有的甚至达到了99%以上。由于成高,当它时,具有一种的亮丽的光泽,浑身带有“珠光宝气”。相反,伪品的成往往达不到95%,一般含银量都在90%以下,泽较暗。古代银锭一般分五十两、二十五两、十两、五两和一两等数种,多见的是五十两重的银锭。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衡制,同样是重五十两的银锭,重量上也有差异,比如:唐代的一两合42克,宋代的一两合39克,元代的一两合36.6克。所以,古代五十两重约合今天的1809克到2100克之间,给人的感觉是沉甸甸的。
银锭铸成后,由公估鉴定并用墨笔批明重量和成。明清银锭的成一般在95-98之间,外表具有银的光泽和温润。因浇铸时范中残留有气体的原因,银锭底部都有不规则的气体空洞,俗称蜂窝。蜂窝是鉴定真伪和成的重要参考条件。蜂窝较深、洞圆润光亮、神气足、有彩光泽者,成必好。如果蜂窝中灰黑一片,银锭则很有可能是低或赝品。银表面容易氧化,所以常有一层黑和灰白的氧化银。银锭是古代基础货币之一,我国历史上银两的货币功能始于汉代之前,隋唐以前称为"银饼",宋金时期称为"银锭",元代称为"元宝",明清两代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流通,铸造甚多。
看外形。真币采用压力适度的冲压,将银币冷压成各种文字、图案、花纹,其泽光鲜自然,纹饰深浅适度,边缘线条粗细均匀,间距也疏密一致。人像、发丝、胡须、穗芒等细微之处清晰有度,毫不杂乱。称重量。一般真银元流通时间长短有异,磨损程度各异。但同一品种、版别的银币,其质量不会相差1克。比如壹圆银币重量平均约26.5克,半圆重量平均约13.25克。成为88%则定为真币。定成。对不符合银元标准的银元进行成鉴定。可用硝酸液点试法。先将某个部位擦拭干净或锉一小口,滴上硝酸后,如冒绿沫,其成则不高。观其颜,成在92%以上的银元,其颜基本不变。成在90%的,其颜为肤黄或呈浅褐。成为80%左右,其泽呈黑褐。成为70%左右的,呈淡绿。成为50%左右的,则会呈深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