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一两银锭银元正规全国上门收购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吉林机器开始铸行“吉林省造光绪元宝”银元。从光绪二十五年起,吉林银元的币文增加了甲子纪年,相继有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中心图案有万年青、太图等多种版别,光绪三十四年,又出现两种新版别,一种是满文“大清”,另一种正面有阿拉伯数字,一元是“11”,二角是“2”,一角是“1”。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户部在天津筹建制造银钱总厂,于光绪三十一年建成,改名为“造币总厂”。同年七月,清政府拟订了《整顿圜法章程》十条,其中提出银币专由造币总厂制造,保留南洋(江南)、北洋、广东、湖北四为分厂。在制造银元的同时,许多人提出了制造金币的主张,进入20世纪,兴起了关于建立本位制度的讨论,有人主张中国实行金本位制,在黄金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先实行金汇兑本位制(亦称“虚金本位制”)。这种币制以黄金定价格标准,但国内实际流通的是银元,银元按流通,是黄金的价值符号。在金本位制尚无实行条件时,当时普遍主张先实行银本位制,在此前提下,又产生了货币单位的“两元之争”。有人主张银元重一两,有人主张重七钱二分,即以元为单位。
元代的白银除了统一称“锭”外,正式称作“元宝”也是从元朝开始的。《元史》记载,至元三年(1266),杨湜任诸路交钞都提举时,为了防止白银出入平准库时被偷漏,就将各种大小的银锭都统一铸成五十两重,并且在背面加铸“元宝”两字,表示“元朝之宝”的意思。从这以后“元宝”就成为银锭的通称。
老银锭侧面或底部有自然蜂窝形状,蜂窝的形成是因为当把熔化的银水倒入金属模具时,银水遇冷收缩产生气孔,自然形成的蜂窝典型特征——口小洞大、大小不一、深浅不一、珠光四溢、排列紧密,蜂窝是鉴定银锭的重要依据之一。真品鉴赏,一气呵成,珠光宝气!仿品区别 蜂窝排列稀松,黯淡无光,明显是翻砂工艺。很多老银锭底部及表面水波纹,纹理清晰、层层有感、凹处泛光。如银锭表面中心微凹,代表纯度越高。
如云南的“牌坊银锭”,贵州的“锄头银”,锭面边突出如花边的“茶花银”,形如槟榔的1两“槟榔银”、“滴水银”,重量五六钱不等的各种散碎银子“火宰银”、“银片”等等。银锭的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银锈,一是内在的成。古代银锭的成一般都在95%以上,尤其是宋元时期的银锭,为了检验银锭成,铭文上都记载着行人、库子、秤验银库、监铸官之类的职务。金代的银锭铸造对成、重量更有复验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