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清代五十两银锭上门现金回收各类银元
银锭的鉴别,主要看形制、文字、背面的蜂窝状气孔,以及包浆 等方面。元代以前的银锭两头的翅不很高,手工镌刻的文字字口内都 有氧化的痕迹,而新刻的文宇字口内是崭新的,此为鉴定要点之一。银锭铸造时由于液体银很粘稠,流动性较差,再往模具中浇注 时,底部会有些空气不能及时排出,冷却后会在银锭底部形成很多大大小小的蜂窝状气孔,若气孔太多或太大,肯定会减少银锭本身的重 量,为了将底部空气尽量的排出,液态银浇注到模具中后,工匠们将 其左右摇摆,使底部的空气排出,但每一次摇摆,液体银就会粘附在 模具壁上,冷却后就形成了高大的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明代以前 的银锭翅都比较小,而底部的蜂窝状气孔较大,明.清银锭的翅较 大,气孔相对较小。
元代的白银除了统一称“锭”外,正式称作“元宝”也是从元朝开始的。《元史》记载,至元三年(1266),杨湜任诸路交钞都提举时,为了防止白银出入平准库时被偷漏,就将各种大小的银锭都统一铸成五十两重,并且在背面加铸“元宝”两字,表示“元朝之宝”的意思。从这以后“元宝”就成为银锭的通称。
平码标准有库平、盐平、沙平、 关平、公码平和钱平等。四川“捐输 二 年匠裕通厚”十两圆 锭,2003年拍卖底价: 1 800 ?2000元江西银锭主要通用镜面锭、圆碗锭、砝码锭和马蹄锭等几种,器形有方形、圆形、元宝形、法码形等数种,其中在清道光年间已经出现的方锭是江西的银锭种类,铸造地分散在全省各个州府。同治时期至光绪三十年 (1904年),方锭的铸造地点相对集中在万安、万年、万载三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设立江西官钱,稍后又设立官银号,代各县铸造银锭。次年官钱并入官银号,改为官银钱总号,这时 铸造的方徒都錾有“江西官银号” 字样。
作假的银锭却不尽然。在过去,为了降低成本,作假者要么在白银中搀杂铜、铁、铅等金属,这样,使银锭成降低,或者为了蒙骗过关,在铜铁或铅块的外面用白银裹住,并做成银锭形状。这种里面藏铜、铁等金属的伪银锭虽然重量也在1800克以上,但没有真银锭那样的沉重感。古代银锭表面往往能够看到像螺旋一样的丝纹,这种丝纹由外及里,排列有序。除此之外,古代银锭表面往往微凹。如果纯度低的银水在急剧冷却收缩时,是形成不了丝纹的。因此,对明及明以前的银锭,看看锭面是否微凹和有无丝纹,就可以知道它的成。但是在清和民国之后,这种细纹可以人为控制,所以对清和民国的银锭,我们无法单独通过此种办法进行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