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清代五十两银锭银元上门现金回收各类银元
就形制而言,银锭可分为几种:船形、条形、饼形,不同时代的银锭,有着不同的形制特征,比如说,同样是五十两的银锭,唐代的船形银锭就要比宋元明清以及民国的银锭长。宋元时期的银锭两端呈弧形,并且,虽然周边也起棱,但不上翘,锭面微凹,且有由外及里的丝纹,一般锭面要比底面底面大些,束腰较宽。
段祺瑞执政纪念币:正面有段祺瑞半身西服像,上镌“中华民国执政纪念币”,背面有篆文“和平”二字,以嘉禾图托之。甘肃袁像币:与袁头银币相同,惟像之左有“甘”字,像之右有“肃”字。四川汉字币:为四川军政府所造,上面镌有“四川银币”四字,中心有海棠花一朵,上边有“军政府造”四字,下边为“壹圆”二字,背面为18个圈绕成一环,中镌篆文“汉”字,大环内有横线纹,外有纵线文,上面有“中华民国元年”字样。亦有1928年(民国十七年)四川铜元所铸者,“汉”字下小圈内有两须,而1914年(民国三年)成都造币厂所铸者,“汉”字下小圈内无两须。
因此,对明及明以前的银锭,看看锭面是否微凹和有无丝纹,就可以知道它的成。清代湖南“光绪三十年 玖月 巴陵县 新盛”五十两龟宝,“巴陵县”地名锭尤为少见。除了看有无丝纹和微凹,银锭底面的气孔或蜂窝也是鉴别手法。由于各种银锭成型时氧的释放,浇铸银水时,气体会在银锭侧面或底部产生了气孔。气孔较深,孔内圆润光亮、有神,说明成高;反之,则成较低。铸造过程中自然生成的气孔,一般都是口小洞大,深浅不一。伪造的银锭的气孔,口大洞小,深浅均匀,一般较浅。
宣统二年(1910)清政府将铸币权统一于,规定以圆(元)为单位,每元重七钱二分,定名为“大清银币”,由湖北、南京两个造币厂铸造,预定于十月发行。辛亥爆发后,已铸成的银币均充作军饷,故终清一代,只有各省自铸的银元,而无成、重量都符合标准的全国统一铸造的银币。辛亥后,北洋政府铸造的镌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和国民政府铸造的镌有孙中山头像的银元,是自铸银元中流通广的两种。进入民国后,仍维持着银两、银元并行的货币制度,直到1933年实行废两改元,银元才成为单一的主币。1935年实行纸币,不准行使银元,并用“法币”收兑银元(见币制)。以后银元虽间或有在市场上出现,或被个人窖藏,但银元作为主币的时代已宣告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