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一两银锭银元上门现金回收各类银元
而且宋朝“钱法”很乱,有铜钱、铁钱还有铅锡钱同时流通,各州都有权自行铸钱,还存在私人铸钱的情况,钱的大小不一、成分不宜、价值多变,“立制”,混乱。川陕地区通行铁钱,十个换一个铜钱,江南和江北流通的钱还不一样。一贯实际有多少个钱也是不确定的,有800或850个为一贯的,也有480个为一贯,还要下诏以770个为一贯,并且各州“私用则各随其俗”,是笔糊涂账。根据《宋史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近924——1848元;(一说宋石为96斤,就相当于1两银子672——1344元)。
银锭重量一般分五十两,二十五两,十两,五两和一两等数种,多见的是五十两的银锭。银锭的铸造重量在清代前无统一标准,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衡制,古代银锭的重量,与当时的度量衡制是吻合的,但银两代表的重量却不同,如唐代一两为42克,宋代为39克,元代为36,6,明代为37克。清代一般在34到38克之间,清代和民国银锭在重量上基本统一为五两,十两和五十两3种,五两以下为散银。
今天我们所见的银锭,以明清两朝及民国初期留存下来的居多,但由于近代对贵金属流通市场的控制,民国初年"废两改元"的实施,银锭停止流通,大量被销熔,目前民间存世量不大,蕴藏着大的升值潜力。那么如何才能鉴别银锭子呢?银锭的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银锈,一是内在的成。古代银锭的成一般都在95%以上,尤其是宋元时期的银锭,为了检验银锭成,铭文上都记载着行人、库子、秤验银库、监铸官之类的职务。金代的银锭铸造对成、重量更有复验的程序。
1932年造苏维埃币:正面中间为一地球,嵌镌实心的是铁锤和镰刀,周围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啊”字样,背面中间为“壹圆”二字,周围上面为“一九三二年造”,下面为俄文字。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币:正面镌有地球、镰刀、斧头,周围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啊”字样,背面中间为“壹圆”二字,周围为“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工农银行一九三二年造”字样。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币;正面中间镌有地球及镰刀斧头,周围为“粉碎敌人五次围攻决战临时军用币”,背面中间为“壹圆”二字,周围为“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一九三四年★”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