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一两银元现金收购
明代银锭美观大方,大都以明代银锭作为中国银锭的代表造型。电影电视里出现的银元宝,都是在此基础上艺术加工出来的。已知明代最大银锭重500两。大锭上都铸印有铸造地名、重量及工匠姓名等,小锭上有时还铸印有年号。明代银锭传世和出土的很多。
目前,市场上发现的批量伪造银元,主要采用铜镍等合金铸造而成,其特点各异:有的仿照民国三年“袁大头”银币图案,其颜为白灰带青,无光泽,声音尖短,类似其他私版;有的直径比正常银元小1毫米左右,重要的是其质量总在20克上下。还有少数的是用铜、铅、锡等金属铸造的假银元,外表镀银,其特点为铜质铸造的假银元版图粗糙,音尖短而量轻,磨掉表面银多呈现微黄,质量为21克左右;用锡、铝铸造的假银元,则图案模糊,质软无弹力,声音低沉。将银磨去,锡质的为青灰;铝质的为青黑,质量均在20克左右。
云南“庆盛乾记汇 号纹银”公估牌坊锭, 2003年拍卖底价: 800 ~ 1 000 元上海主要流通二七宝银和圆丝银。二七宝银的器形为元宝形,因每锭可升水二两七钱五分而得名。二七宝银是上海租界内同源银炉所铸,故又名“夷场新”(俗称租界为“夷场”),为废两改元以前上海通行的标准宝银,以五十两大锭为多。除“上海”地名及银炉名称、炉号外,甚少另打帝号纪年印记。海关道元宝不仅铸造较早,锭面上除有“江海关“名称、炉名、工匠姓名外,通常另有帝号纪年。
银锭的鉴别,主要看形制、文字、背面的蜂窝状气孔,以及包浆 等方面。元代以前的银锭两头的翅不很高,手工镌刻的文字字口内都 有氧化的痕迹,而新刻的文宇字口内是崭新的,此为鉴定要点之一。银锭铸造时由于液体银很粘稠,流动性较差,再往模具中浇注 时,底部会有些空气不能及时排出,冷却后会在银锭底部形成很多大大小小的蜂窝状气孔,若气孔太多或太大,肯定会减少银锭本身的重 量,为了将底部空气尽量的排出,液态银浇注到模具中后,工匠们将 其左右摇摆,使底部的空气排出,但每一次摇摆,液体银就会粘附在 模具壁上,冷却后就形成了高大的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明代以前 的银锭翅都比较小,而底部的蜂窝状气孔较大,明.清银锭的翅较 大,气孔相对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