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一两银元现金收购
就形制而言,银锭可分为几种:船形、条形、饼形,不同时代的银锭,有着不同的形制特征,比如说,同样是五十两的银锭,唐代的船形银锭就要比宋元明清以及民国的银锭长。宋元时期的银锭两端呈弧形,并且,虽然周边也起棱,但不上翘,锭面微凹,且有由外及里的丝纹,一般锭面要比底面底面大些,束腰较宽。明代银锭比起宋元时期来,显得短粗,所以,看上去相当厚。束腰处的弧度缩小,两端双翅上翘,弧线增长。明代的圆形银锭发现很少,形制与清代民国的几乎没有什么两样。清代民国时期的银锭,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形制。所以,银锭的形制特征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元代的白银除了统一称“锭”外,正式称作“元宝”也是从元朝开始的。《元史》记载,至元三年(1266),杨湜任诸路交钞都提举时,为了防止白银出入平准库时被偷漏,就将各种大小的银锭都统一铸成五十两重,并且在背面加铸“元宝”两字,表示“元朝之宝”的意思。从这以后“元宝”就成为银锭的通称。
对银锭进行鉴定,还需要根据形制等一些因素。比如北宋的一个银铤,其含金量0.77%,以现在的标准来说,都可以算作金矿了。但当时提炼技术不够,金子重,这些成分会沉到银铤下面,所以这种银两背面的蜂窝发出泛金的光泽,意味着它不一定的含金量,而且含金量还很高。这些白银货币上面信息量很多,对财税史、金融货币史意义大。银元是一种使用较多的金属货币。在银本位制的国家中,为了便于流通和计价,大量铸造银币作为主要的流通货币。银元起源于外国,所以在中国又名叫“洋钱”、“洋细”、“番饼”。在16世纪时,西班牙银元首先流入我国,后来是墨西哥银元,嗣后英、日、美、法、俄等资本主义国家的银元亦伴随着武装入侵流入我国,充斥市场,为经济掠夺服务。因此,有一个时期市场上流通的银元都是外国银元,后来我国地方和私人也逐渐仿照外国银元铸造少量银元在国内流通。
在清初的一百年间,各地仍沿袭明末行用铸成锭形的银块,以两计算,称量使用。当时市面上流通的银块形状繁多、成不一,使用起来十分不便。自铸银饼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此时正值鸦片战争爆发前后,海禁大开,对外贸易日增,外国银元相继输入中国内陆,当时在市面上流通的各国银元有几十种之多。由于洋银计枚核值,标准统一,使用时不必称量,因此民间乐于接受。同时,也成为中国自铸银元的催生剂。道光、咸丰年间,从与外商贸易频繁的沿海城市兴起,各地先后仿铸洋银。在这种情景下,为保持民族尊严,维护货币制度,清政府被迫开始筹划铸行本国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