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元代银锭上门回收
明代银锭美观大方,大都以明代银锭作为中国银锭的代表造型。电影电视里出现的银元宝,都是在此基础上艺术加工出来的。已知明代最大银锭重500两。大锭上都铸印有铸造地名、重量及工匠姓名等,小锭上有时还铸印有年号。明代银锭传世和出土的很多。
19世纪末期货币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莫过于“吉林厂平”银币的出现了,这是中国代表铸币工艺的套机铸币。此一时期,西方世界机器工业兴盛,机铸币已十分流行,吉林地方告别传统的浇铸和人工打制方式,引进新技术制币,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举动。吉林铸“厂平”两年后,两广总督张之洞购进英国机器,不久开始铸造名为“光绪元宝”的银元,当年铸成100万元。这是中国正式用机器铸行银元的开端。事过数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又铸“湖北省造”银元,其后各省纷纷仿造,一时间全国大部分行省都开始鼓铸地方银币,朝廷下令除广、湖两及南洋、直隶、吉林外,其他地方一律停铸。各地铸币权被收回后,朝廷在天津设立了铸造银钱总厂,独揽铸币大权及盈余。中国近代化路程之艰难,这也是一个小小的侧影。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9年),天津造币总厂制造光绪元宝银元一套,币面计重为:库平七钱二分、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共三等币值,回复到了币面看似计重,实际当作一元、二角、一角流通。这是光绪年间清朝政府制造发行的的一套银元。在此期间,天津造币总厂制有币面标为光绪二十九年的户部光绪元宝试样币一套,面值一两、五钱、二钱、一钱、五分共五等币值。湖广总督张之洞此时力主张银元重一两,在湖北开制了光绪三十年湖北省造大清银币,重库平一两,背面为双龙戏珠图,此币有少量进入市场流通。
真品欣赏,钢戳敲击有力,字体挺拔,笔锋明显。仿品,字迹变形无力,包浆明显作假,银质发黑发软,纯度不高。银锭问世以来,其器型各形各异、没有统一标准。目前来看,主要大致如下:唐(饼、船型)、宋元辽(铤型)、明(翅型)、清(方、碗型、槽型、碗型、牌坊)等等。因此银锭器型的认识对于断朝代有着决定性作用。下图为银锭博物馆银锭器型参考:各朝代“银两”重量不同,比如说一两标准重量——唐代是42克、宋代是39克、元明是37克、清代则是35-38克不等,大家目前看的比较多就是清朝民国银锭,这个时期基本为五两、十两、五十两,五两以下为碎银锭,所以遇到一些不符重量的银锭,务必谨慎,不要以为重了几十克是捡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