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二两银锭上门回收
近代银锭基本上依行政区域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型制,从而构成了中国近代银锭独有的艺术性。尤其云南银两中的“牌坊银锭”,采用方槽铸坯,两侧趁热压扁,再打上钢印,印文为当地有信誉的字号名称或银匠姓名,银锭左右柱面打上同业公会、公估或官公估的鉴定印,以保证成色,是近代加盖文字最多的一种银锭。
早些年,银锭收藏是"冷门",古代货币的收藏人士大多重视钱币,而忽视银锭,而近年来更多的人把眼光放在了银锭上。我国白银的发现和使用都在黄金之后,因为银矿不纯,经常与 铜.铅等矿物化合。天然银矿很少,而对银锭冶炼技术的掌握又晚于 黄金。中国的银质货币自唐代起,白银在支付上逐渐取得重要,需 求量增加,出现了具有一定铸造形式和重量的银铤货币。由于银铤是 称量货币,使用时惯.按秤见实重,鉴定成后再行折算,因此即 使改朝,仍可以继续使用。
贵州银两种类复杂,流通有形如锄头状的5两“锄头银”、锭面边突出如花边的“茶花银”,形如槟榔的1两“槟榔银”、“滴水银”,重量五六钱不等的各种散碎银子 “火宰银”、“银片”等。一般银锭中间的文字是阴文(即下凹文字)而不是阳文(即凸起的文字)。常见的老银锭纯度在96%以上,个别有的在90%左右。纯度的银锭会温柔雪白,如纯度低会产青,发黑,发黄迹象。老银锭因为成好,所以包浆自然温润,蜂窝孔金光闪闪,散发出珠光宝气。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9年),天津造币总厂制造光绪元宝银元一套,币面计重为:库平七钱二分、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共三等币值,回复到了币面看似计重,实际当作一元、二角、一角流通。这是光绪年间清朝政府制造发行的的一套银元。在此期间,天津造币总厂制有币面标为光绪二十九年的户部光绪元宝试样币一套,面值一两、五钱、二钱、一钱、五分共五等币值。湖广总督张之洞此时力主张银元重一两,在湖北开制了光绪三十年湖北省造大清银币,重库平一两,背面为双龙戏珠图,此币有少量进入市场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