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一两银元正规私下交易
明代银锭美观大方,大都以明代银锭作为中国银锭的代表造型。电影电视里出现的银元宝,都是在此基础上艺术加工出来的。已知明代最大银锭重500两。大锭上都铸印有铸造地名、重量及工匠姓名等,小锭上有时还铸印有年号。明代银锭传世和出土的很多。
我国银元于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90)开始正式由官方铸造。民国初期,始以银元作为主要流通货币,进行大量铸造银元种类很多,在我国大约有二百多种,流入我国的外国银元约有三四十种,其成重量,颇不一致。成高为98.5%,低的只有60%左右,私人铸造的甚至更低。重量大的为36.5克,一般以26.5克居多(合库平七钱二分)。银元中还有半元、二角、一角、五分,一钱、二钱、三钱以及一毫、二毫等小银元(也叫银角子),这些大都作为辅币应用。
民国湖南“黑铅炼厂 民国十五年” 五十两银锭所以,一般而言,古代银锭的成都是符合官方要求的,成有的甚至达到了99%以上。由于成高,当它时,具有一种的亮丽的光泽,浑身带有“珠光宝气”。相反,伪品的成往往达不到95%,一般含银量都在90%以下,泽较暗。古代银锭一般分五十两、二十五两、十两、五两和一两等数种,多见的是五十两重的银锭。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衡制,同样是重五十两的银锭,重量上也有差异,比如:唐代的一两合42克,宋代的一两合39克,元代的一两合36.6克。所以,古代五十两重约合今天的1809克到2100克之间,给人的感觉是沉甸甸的。
纯白银颜白,掺有杂质金属光泽,质软,掺有杂质后变硬,颜白银呈灰、红。熔点961.93℃,沸点2212℃,密度10.5 克/立方厘米(20℃)。银质软,有良好的柔韧性和延展性,延展性仅次于金,能压成薄片,拉成细丝。溶于硝酸、硫酸中。银对光的反射性达到91%。常温下,卤素能与银缓慢地化合,生成卤化银。银不与稀盐酸、稀硫酸和碱发生反应,但能与氧化性较强的酸浓硝酸和浓盐酸产生化学反应。白银的主要用途主要建立在三大支柱上:工业、摄影和珠宝银器。这三大类的白银总需求占到白银需求的8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