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一两银锭常期收购
明代银锭美观大方,大都以明代银锭作为中国银锭的代表造型。电影电视里出现的银元宝,都是在此基础上艺术加工出来的。已知明代最大银锭重500两。大锭上都铸印有铸造地名、重量及工匠姓名等,小锭上有时还铸印有年号。明代银锭传世和出土的很多。
早些年,银锭收藏是"冷门",古代货币的收藏人士大多重视钱币,而忽视银锭,而近年来更多的人把眼光放在了银锭上。我国白银的发现和使用都在黄金之后,因为银矿不纯,经常与 铜.铅等矿物化合。天然银矿很少,而对银锭冶炼技术的掌握又晚于 黄金。中国的银质货币自唐代起,白银在支付上逐渐取得重要,需 求量增加,出现了具有一定铸造形式和重量的银铤货币。由于银铤是 称量货币,使用时惯.按秤见实重,鉴定成后再行折算,因此即 使改朝,仍可以继续使用。
清代陕西“西安省 义兴炉院 足纹银”五十两银锭,面有戳记“方”,重1798克。假银锭则不是这样的,在过去,为了降低成本,作假者要么在白银中搀杂铜、铁、铅等金属,这样,使银锭成降低。有的为了蒙骗过关,在铜铁或铅块的外面用白银裹住,并做成银锭形状。这种里面藏铜、铁等金属的伪银锭虽然重量也在1800克以上,但没有真银锭那样的沉重感。古代银锭表面往往能够看到像螺旋一样的丝纹,这种丝纹由外及里,排列有序。除此之外,古代银锭表面往往微凹。如果纯度低的银水在急剧冷却收缩时,是形成不了丝纹的。
云南银锭分成两大类,前期是方锭,上面压盖有文字;后期状如马鞍或牌坊,故名牌坊银锭,也称马鞍银锭。重量分十两、五两、二两半三等。牌坊银锭是云南省在光绪初年至民国初年铸造的银锭。采用方槽铸坯,两侧趁热压扁,再打上钢印。印文为当地有信誉的字号名称或银匠姓名,银锭左右柱面打上同业公会、公估或官公估的鉴定印,以成。牌坊银锭是近代加盖文字多的一种银锭。平码标准有库平、滇平、腾平、司马平、商会平等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