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三两银锭现金收购
云南银锭分成两大类,前期是方锭,上面压盖有文字;后期状如马鞍或牌坊,故名牌坊银锭,也称马鞍银锭。重量分十两、五两、二两半三等。牌坊银锭是云南省在光绪初年至民国初年铸造的银锭。采用方槽铸坯,两侧趁热压扁,再打上钢印。印文为当地有信誉的字号名称或银匠姓名,银锭左右柱面打上同业公会、公估或官公估的鉴定印,以成。牌坊银锭是近代加盖文字多的一种银锭。平码标准有库平、滇平、腾平、司马平、商会平等多种。
银锭重量一般分五十两,二十五两,十两,五两和一两等数种,多见的是五十两的银锭。银锭的铸造重量在清代前无统一标准,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衡制,古代银锭的重量,与当时的度量衡制是吻合的,但银两代表的重量却不同,如唐代一两为42克,宋代为39克,元代为36,6,明代为37克。清代一般在34到38克之间,清代和民国银锭在重量上基本统一为五两,十两和五十两3种,五两以下为散银。
两宋的币制仍以铜钱为主,宋代银铤除用于进贡、赏赐外,在缴 纳税賦以及政府开支如购买军马等事项中,都有用银铤支付的例子。宋代银铤的形状整体扁平,两头呈半圆形,中间束腰。与宋代几 乎同时期的金朝,其币制与宋代相同,白银通用,以五十两为一铤。《金史食货志~钱币》中记载:(承安二年十二月)遂改铸银名“承安宝货”,一两至十两分五等,每两折钱二贯,公私同见钱用。这是中国历史上早的白银计值货币的文献记载。1981年黑龙江 省中国人民银行发现4枚“承安宝货”银铤,面值都是一两的。自元代起,中国较多的用白银作为价值尺度,并逐渐发展到以白 银为流通手段。元代开始称之为“元宝”,其形制和宋、金时期基本 相同。明代白银以银锭为主|大的银锭重五百两,是明万历四十五 年,铸造的镇库银锭,现藏日本造币。
银锭的鉴别,主要看形制、文字、背面的蜂窝状气孔,以及包浆 等方面。元代以前的银锭两头的翅不很高,手工镌刻的文字字口内都 有氧化的痕迹,而新刻的文宇字口内是崭新的,此为鉴定要点之一。银锭铸造时由于液体银很粘稠,流动性较差,再往模具中浇注 时,底部会有些空气不能及时排出,冷却后会在银锭底部形成很多大大小小的蜂窝状气孔,若气孔太多或太大,肯定会减少银锭本身的重 量,为了将底部空气尽量的排出,液态银浇注到模具中后,工匠们将 其左右摇摆,使底部的空气排出,但每一次摇摆,液体银就会粘附在 模具壁上,冷却后就形成了高大的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明代以前 的银锭翅都比较小,而底部的蜂窝状气孔较大,明.清银锭的翅较 大,气孔相对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