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十两银锭现金收购
明代银锭美观大方,大都以明代银锭作为中国银锭的代表造型。电影电视里出现的银元宝,都是在此基础上艺术加工出来的。已知明代最大银锭重500两。大锭上都铸印有铸造地名、重量及工匠姓名等,小锭上有时还铸印有年号。明代银锭传世和出土的很多。
目前,市场上发现的批量伪造银元,主要采用铜镍等合金铸造而成,其特点各异:有的仿照民国三年“袁大头”银币图案,其颜为白灰带青,无光泽,声音尖短,类似其他私版;有的直径比正常银元小1毫米左右,重要的是其质量总在20克上下。还有少数的是用铜、铅、锡等金属铸造的假银元,外表镀银,其特点为铜质铸造的假银元版图粗糙,音尖短而量轻,磨掉表面银多呈现微黄,质量为21克左右;用锡、铝铸造的假银元,则图案模糊,质软无弹力,声音低沉。将银磨去,锡质的为青灰;铝质的为青黑,质量均在20克左右。
白银的颜白润而沉稳,银锭气孔中有金黄的多彩宝光,银锭本身彩为雪白,老银锭由于在使用或埋入土中,受人们触摸、氧化等损伤,银锭已自然生成了一层银锈和包浆,这种银锈和包浆的颜大多为灰或灰褐,泽温润。民间对白银鉴别银有很多口诀,这里介绍含黄铜和红铜的两个口诀。含有黄铜的银为“七黑八灰九转青,九五成时还清”,含红铜的银口诀为“七黑八红九带白,九五成时还原”。银锭的成(即含银量)都基本在95%以上,银锭的颜除有包浆外,都应是雪白的发出宝光。市场上出现的渡银伪锭,其泽浮而无光,新的时候泽还亮丽,但气孔决无多彩的金黄宝光,时间一久就会露出铜;市场上的银铅或银铜等合金假锭,新时泽灰暗、久后有时会呈现出红、黄、黑,这是银中大量掺入红铜、黄铜和铅等所致,但仍无雪白的宝光;市场上低劣的铅质假锭,新时泽黯淡无光,久后外表变黑。对用真白银制作的假锭,由于作假银锭的时间较短,不可能像老银锭一样生成天然的包浆,它的泽看上去像刚出炉,火气很大,尤其是在底部和侧面,制假者都为了掩盖这一特征,往往在银锭身涂上一层化学物,使银锭表面变成带黑或其它颜的花包浆。
而且宋朝“钱法”很乱,有铜钱、铁钱还有铅锡钱同时流通,各州都有权自行铸钱,还存在私人铸钱的情况,钱的大小不一、成分不宜、价值多变,“立制”,混乱。川陕地区通行铁钱,十个换一个铜钱,江南和江北流通的钱还不一样。一贯实际有多少个钱也是不确定的,有800或850个为一贯的,也有480个为一贯,还要下诏以770个为一贯,并且各州“私用则各随其俗”,是笔糊涂账。根据《宋史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近924——1848元;(一说宋石为96斤,就相当于1两银子672——134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