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安四两银锭银元现金收购
清代大量使用银锭,各个地区铸造的银锭形状都不一样:四川用半圆形银锭 云南用马鞍型银锭 江西用方形有翅银锭 东北用大翅银锭 广西用方形无翅小银锭元代以前,银锭上的文字都是阴文,是铸成后由工匠镌刻上去 的,明代初期还使用这个办法,以后就兼用阳文,逐渐成为惯做 法。阳文是在银锭铸成后用钢模打上去的,文字较过去手刻的精简而 规范,这是由于银锭的使用量逐渐增加,逐个镌刻费工费时,已经适用了。
清代的银锭器形种类最繁多。各地区都有自己的代表器形。大体上有元宝形、圆形、长方形、砝码形、腰形、牌坊形等。又分为4种:一种是宝银,呈马蹄形,重50两;第二种是中锭,多为锤形,重约10两,又称小元宝;第三种是小锞或锞子,形为馒头状,重一二两,也叫小锭;第四种是不足一两的散碎银子,有滴珠、福珠等称谓。
成,银两是一种称量货币,使用时不仅需要称重量,还需要辨成。在重量等同的情况下,成高的货币价值明显高于成低的,在成相同的情况下,重量轻的货币价值要低于重量高的,在成,重量都不同的情况下,就存在着复杂的平兑关系。这种平兑关系,无论在当地还是异地,都存在着不同的平码标准和折算方法。白银的成一般分纯银100%,足银99%,纹银93,5374%,标准银90%四种。明清银锭的成一般在95%至98%。
中国银两的货币功能始于汉代以前,隋唐以前称之为“银饼”“银笏”,宋元时期称为“银锭”。银两始于汉,盛行于明清时期,唐,宋,金时期是以银铤为古代的流通货币,因为样子像猪的肾脏,百姓们俗称猪腰银,银锭子是在明代才开始实行使用,造形花样百出。清代河南“尉氏县”五两腰锭明代后期不但大宗交易用银,而且连小生意也碎银交易,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形成了大额交易用银、小额用铜钱的银、钱并行货币制度。因此,明清两代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流通,铸锭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