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元代银锭上门现金回收各类银元
自古以来,白银就一直与黄金一起,被作为财富的。银的化学符号是Ag,来自拉丁文Argertum,是”浅、明亮“的意思。因为银的颜是白,所以被称为“白银”。白银不着良好的电热传导特性,还具有较高的感光性和发光特性,被应用于工业、摄影、首饰、货币制造等方面。与黄金相比,白银因供应充足且价值较低,故更多且更早地应用于造币,进入流通领域,很多国家均建立银本位制,把银币作为主流货币。
清代的银锭器形种类最繁多。各地区都有自己的代表器形。大体上有元宝形、圆形、长方形、砝码形、腰形、牌坊形等。又分为4种:一种是宝银,呈马蹄形,重50两;第二种是中锭,多为锤形,重约10两,又称小元宝;第三种是小锞或锞子,形为馒头状,重一二两,也叫小锭;第四种是不足一两的散碎银子,有滴珠、福珠等称谓。
四川银锭锭体呈椭圆的半球状,徒面内凹,中心一圆点凸起,正面砸盖铭文,底部蜂窝孔密布,因形状像碗,又称碗锭、圆锭。四川圆锭有十两和五两两种,以十两锭为主,主要有成都地区的川白锭、川票银,重庆的足票银,泸州的新票银、老票银等。盐课银是四川银两货币的一大特。按用途大体可分为商锭、地方存留银、上缴省库税课锭等几种。商锭是民间商业用银,由民间商号委托银号、银炉铸造,其特征主要是键面有一两个戳记,内容是银号名或银匠名,或者二者皆有,存世量大。地方存留银一般是指铭文单一为地名的银锭,即每年各州县的赋税收入除去上缴省府以外,留存地方财政开支的银两,一般只在徒面砸一个地名或地名加上银的成。上缴省库税课锭一般在锭面上砸上地名、纪年、银炉或银匠名,藏家俗称“三排字”。这种官锭银有的还带具体税课名,如地丁、津帖、捐输、厘金、盐课等,存世量较少。
就形制而言,银锭可分为几种:船形、条形、饼形,不同时代的银锭,有着不同的形制特征,比如说,同样是五十两的银锭,唐代的船形银锭就要比宋元明清以及民国的银锭长。明代 四川“十五年钱息 五十两 抚臣陈士奇 司臣张有杏 承差潘王 按臣刘之勃 银匠郭印”五十两银锭明代银锭比起宋元时期来,显得短粗,所以,看上去相当厚。束腰处的弧度缩小,两端双翅上翘,弧线增长。明代的圆形银锭发现很少,形制与清代民国的几乎没有什么两样。清代民国时期的银锭,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