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唐代银锭银元正规私下交易
古代银锭多为饼和铤形,近代银锭可分为四种:大锭:俗称“元宝”,多马蹄形、方形、龟形,重50两,上多铸造有年号、地名、铺号、炉号、银匠等。中锭:多为圆锭、椭圆腰锭,重约10两;上面有公十足、十足及铺号、银匠姓名。小锭:也叫“锞子”,形似馒头、葫芦状,重1~5两,上有县名及银匠名。散碎银子:有滴珠、福珠等名称,重量在一两以下。近代银锭则依行政区域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型制,从而构成了中国近代银锭独有的艺术性。
元代的白银除了统一称“锭”外,正式称作“元宝”也是从元朝开始的。《元史》记载,至元三年(1266),杨湜任诸路交钞都提举时,为了防止白银出入平准库时被偷漏,就将各种大小的银锭都统一铸成五十两重,并且在背面加铸“元宝”两字,表示“元朝之宝”的意思。从这以后“元宝”就成为银锭的通称。
就形制而言,银锭可分为几种:船形、条形、饼形,不同时代的银锭,有着不同的形制特征,比如说,同样是五十两的银锭,唐代的船形银锭就要比宋元明清以及民国的银锭长。明代 四川“十五年钱息 五十两 抚臣陈士奇 司臣张有杏 承差潘王 按臣刘之勃 银匠郭印”五十两银锭明代银锭比起宋元时期来,显得短粗,所以,看上去相当厚。束腰处的弧度缩小,两端双翅上翘,弧线增长。明代的圆形银锭发现很少,形制与清代民国的几乎没有什么两样。清代民国时期的银锭,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形制。
两宋的币制仍以铜钱为主,宋代银铤除用于进贡、赏赐外,在缴 纳税賦以及政府开支如购买军马等事项中,都有用银铤支付的例子。宋代银铤的形状整体扁平,两头呈半圆形,中间束腰。与宋代几 乎同时期的金朝,其币制与宋代相同,白银通用,以五十两为一铤。《金史食货志~钱币》中记载:(承安二年十二月)遂改铸银名“承安宝货”,一两至十两分五等,每两折钱二贯,公私同见钱用。这是中国历史上早的白银计值货币的文献记载。1981年黑龙江 省中国人民银行发现4枚“承安宝货”银铤,面值都是一两的。自元代起,中国较多的用白银作为价值尺度,并逐渐发展到以白 银为流通手段。元代开始称之为“元宝”,其形制和宋、金时期基本 相同。明代白银以银锭为主|大的银锭重五百两,是明万历四十五 年,铸造的镇库银锭,现藏日本造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