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明代银元正规全国上门收购
中国古代银锭,各个时期均具有特定的外观结构,即由线型、平面型和曲面型三类特征分明的基本几何要素组成。如唐代船形银锭的平面型底部、两翼和底部四周都有立线型外脊;宋代银锭有平面型特征,束腰则呈光滑曲面型;明代银锭底部、腰部和双翅,轮廓分明,各部分的分界面明显且有圆角过渡,呈现出不同的曲面特点。
白银的颜白润而沉稳,银锭气孔中有金黄的多彩宝光,银锭本身彩为雪白,老银锭由于在使用或埋入土中,受人们触摸、氧化等损伤,银锭已自然生成了一层银锈和包浆,这种银锈和包浆的颜大多为灰或灰褐,泽温润。民间对白银鉴别银有很多口诀,这里介绍含黄铜和红铜的两个口诀。含有黄铜的银为“七黑八灰九转青,九五成时还清”,含红铜的银口诀为“七黑八红九带白,九五成时还原”。银锭的成(即含银量)都基本在95%以上,银锭的颜除有包浆外,都应是雪白的发出宝光。市场上出现的渡银伪锭,其泽浮而无光,新的时候泽还亮丽,但气孔决无多彩的金黄宝光,时间一久就会露出铜;市场上的银铅或银铜等合金假锭,新时泽灰暗、久后有时会呈现出红、黄、黑,这是银中大量掺入红铜、黄铜和铅等所致,但仍无雪白的宝光;市场上低劣的铅质假锭,新时泽黯淡无光,久后外表变黑。对用真白银制作的假锭,由于作假银锭的时间较短,不可能像老银锭一样生成天然的包浆,它的泽看上去像刚出炉,火气很大,尤其是在底部和侧面,制假者都为了掩盖这一特征,往往在银锭身涂上一层化学物,使银锭表面变成带黑或其它颜的花包浆。
所以,一般而言,古代银锭的成都是符合官方要求的,成有的甚至达到了99%以上。由于成高,当它时,具有一种的亮丽的光泽,浑身带有"珠光宝气"。相反,伪品的成往往达不到95%,一般含银量都在90%以下,泽较暗。古代银锭的重量,与当时的度量衡制是相吻合的。古代银锭一般分五十两、二十五两、十两、五两和一两等数种,多见的是五十两重的银锭。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衡制,所以,同样是重五十两的银锭,重量上也有差异,因为唐代的一两合42克,宋代的一两合39克,金代的一两合39.8克,元代的一两合36.6克,明代一两合37克左右。所以,古代五十两重约合今天的1809克到2100克之间,给人的感觉是沉甸甸的。
中国银两的货币功能始于汉代以前,隋唐以前称之为“银饼”“银笏”,宋元时期称为“银锭”。银两始于汉,盛行于明清时期,唐,宋,金时期是以银铤为古代的流通货币,因为样子像猪的肾脏,百姓们俗称猪腰银,银锭子是在明代才开始实行使用,造形花样百出。清代河南“尉氏县”五两腰锭明代后期不但大宗交易用银,而且连小生意也碎银交易,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形成了大额交易用银、小额用铜钱的银、钱并行货币制度。因此,明清两代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流通,铸锭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