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十两银元上门现金回收各类银元
生坑品也有伪品,那时后代人伪造前代的古钱,我们鉴别生坑钱的真伪主要是观察钱币的文字、锈。因为钱币上的字多为书法家所写,而伪造者学些的字有其形而无其神,有时文字与钱币形制也不同,虽然铜锈是真的,钱币也是假的。铜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在常温、常湿的情况下也不容易生锈。入土后的钱币经过几十百把年甚千年,钱币的表面便起了化学变化,生成了铜锈,这种铜锈是不会脱落的。一些伪品的锈是经过处理过装饰而成的,虽很逼真,但在沸水中浸泡后,锈就会脱落。
银锭重量一般分五十两,二十五两,十两,五两和一两等数种,多见的是五十两的银锭。银锭的铸造重量在清代前无统一标准,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衡制,古代银锭的重量,与当时的度量衡制是吻合的,但银两代表的重量却不同,如唐代一两为42克,宋代为39克,元代为36,6,明代为37克。清代一般在34到38克之间,清代和民国银锭在重量上基本统一为五两,十两和五十两3种,五两以下为散银。
银属较不活泼金属,化学性质相对比较稳定。传世或干坑出土的古代银锭多泽银白温润,保存状况比较好的银锭表面会有淡金黄的“宝光”,这种“宝光”的泽可以出现在各个时期的古代银锭上,如早期唐末宋初的船型银锭,船型银铤的自然“宝光”,中国钱币博物馆藏又如清朝后期的元宝银锭。清代“交城县·白如米”元宝银锭自然的“宝光”,中国钱币博物馆藏但是,空气中若含有一定浓度的硫化氢,银锭表面便容易生成黑的硫化银(Ag2S);若空气中夹杂着微量的臭氧,它也能和银直接作用,生成紫褐或棕黑的氧化银(Ag2O);白银还有一种常见化合物氯化银(AgCl),初为白粉末,见光变成紫并逐渐变黑。有些出土的古代银锭表面呈暗紫褐的厚厚包浆锈蚀层,应是氧化银、氯化银等的堆积,如一枚早期南宋银鋌,
真品欣赏,钢戳敲击有力,字体挺拔,笔锋明显。仿品,字迹变形无力,包浆明显作假,银质发黑发软,纯度不高。银锭问世以来,其器型各形各异、没有统一标准。目前来看,主要大致如下:唐(饼、船型)、宋元辽(铤型)、明(翅型)、清(方、碗型、槽型、碗型、牌坊)等等。因此银锭器型的认识对于断朝代有着决定性作用。下图为银锭博物馆银锭器型参考:各朝代“银两”重量不同,比如说一两标准重量——唐代是42克、宋代是39克、元明是37克、清代则是35-38克不等,大家目前看的比较多就是清朝民国银锭,这个时期基本为五两、十两、五十两,五两以下为碎银锭,所以遇到一些不符重量的银锭,务必谨慎,不要以为重了几十克是捡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