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元代银元常期收购
早些年,银锭收藏是"冷门",古代货币的收藏人士大多重视钱币,而忽视银锭,而近年来更多的人把眼光放在了银锭上。我国白银的发现和使用都在黄金之后,因为银矿不纯,经常与 铜.铅等矿物化合。天然银矿很少,而对银锭冶炼技术的掌握又晚于 黄金。中国的银质货币自唐代起,白银在支付上逐渐取得重要,需 求量增加,出现了具有一定铸造形式和重量的银铤货币。由于银铤是 称量货币,使用时惯.按秤见实重,鉴定成后再行折算,因此即 使改朝,仍可以继续使用。
元代的白银除了统一称“锭”外,正式称作“元宝”也是从元朝开始的。《元史》记载,至元三年(1266),杨湜任诸路交钞都提举时,为了防止白银出入平准库时被偷漏,就将各种大小的银锭都统一铸成五十两重,并且在背面加铸“元宝”两字,表示“元朝之宝”的意思。从这以后“元宝”就成为银锭的通称。
清代大量使用银锭,各个地区铸造的银锭形状都不一样:四川用半圆形银锭 云南用马鞍型银锭 江西用方形有翅银锭 东北用大翅银锭 广西用方形无翅小银锭元代以前,银锭上的文字都是阴文,是铸成后由工匠镌刻上去 的,明代初期还使用这个办法,以后就兼用阳文,逐渐成为惯做 法。阳文是在银锭铸成后用钢模打上去的,文字较过去手刻的精简而 规范,这是由于银锭的使用量逐渐增加,逐个镌刻费工费时,已经适用了。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9年),天津造币总厂制造光绪元宝银元一套,币面计重为:库平七钱二分、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共三等币值,回复到了币面看似计重,实际当作一元、二角、一角流通。这是光绪年间清朝政府制造发行的的一套银元。在此期间,天津造币总厂制有币面标为光绪二十九年的户部光绪元宝试样币一套,面值一两、五钱、二钱、一钱、五分共五等币值。湖广总督张之洞此时力主张银元重一两,在湖北开制了光绪三十年湖北省造大清银币,重库平一两,背面为双龙戏珠图,此币有少量进入市场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