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五两银锭正规全国上门收购
近代银锭基本上依行政区域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型制,从而构成了中国近代银锭独有的艺术性。尤其云南银两中的“牌坊银锭”,采用方槽铸坯,两侧趁热压扁,再打上钢印,印文为当地有信誉的字号名称或银匠姓名,银锭左右柱面打上同业公会、公估或官公估的鉴定印,以保证成色,是近代加盖文字最多的一种银锭。
清代大量使用银锭,各个地区铸造的银锭形状都不一样:四川用半圆形银锭 云南用马鞍型银锭 江西用方形有翅银锭 东北用大翅银锭 广西用方形无翅小银锭元代以前,银锭上的文字都是阴文,是铸成后由工匠镌刻上去 的,明代初期还使用这个办法,以后就兼用阳文,逐渐成为惯做 法。阳文是在银锭铸成后用钢模打上去的,文字较过去手刻的精简而 规范,这是由于银锭的使用量逐渐增加,逐个镌刻费工费时,已经适用了。
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大,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413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065元。大的问题出在宋朝,主要原因是宋朝的钱币制度其混乱,而其记载也矛盾重重。宋朝是以“钱”为流通货币的,因为宋朝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工商业也前所未有地发达,因此货币需求量也前所未有的庞大,而且白银的产量和量都不高并且当时没有类似银行这样的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机构,造成了为混乱的情况。一般朝代100 银锭底面0个钱为一贯,等于一两银子,但是宋朝却不是这样的。《宋史食货志》及《续资治通鉴》均提到自真宗朝开始因白银存量偏少不足以赶上经济的发展,银价不断上涨,基本上是2000个以上的铜钱当银一两。
形制:银锭的形制由银锭的器形,银锭上的铭文和名称组成,大致可分为元宝形,方形,圆形,腰形,牌坊形几种。因为人们常见的是船形的一种,所以惯上将银铤,银饼,银锭统称为元宝。我国历代的银锭铸造发行都没有统一的规定,许可自由铸造,只要适应当时的流通环境和民俗惯,在质量的前提下,对银锭的造型没有规定。大体上,汉代的器形为饼状;唐代的为长方形条状;宋代的以铤为主;与唐银相比形制变宽,变厚,正面四角微翘,呈砝码状,两头两个圆弧成束腰形;元代银锭多无铭文,边缘翘起,中间内凹;明代银锭长度变短,厚度增加,两端的弧形消失,周缘增高,是两端更加突出,形成一个双翅;清代到民国银锭器形繁杂,大体可分为元宝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砝码形,牌坊形等几大类。各朝代中,以清代的银锭器形种类多,各地区都有自己的代表器形,主要有四中; 元宝,一种马蹄形的银锭,又称马蹄银,宝银。每锭重五十两,多用于大额支付。每两抵用制钱一千文,每锭抵用制钱五十千文。银锭。多铸成铤形或马蹄形,又称小元宝,一般重十两,也有铸成银方鏪的。银锞子。形制各种各样,一般为馒头形和花瓣形为多,上釿有,福,禄,喜,寿,等字。一般重一两至五两。散银。一两以下的零散银块,小粒银块,又称珠银,都是一两以下的银屑,专做补助银锭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