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唐代银元现金收购
古代银锭多为饼和铤形,近代银锭可分为四种:大锭:俗称“元宝”,多马蹄形、方形、龟形,重50两,上多铸造有年号、地名、铺号、炉号、银匠等。中锭:多为圆锭、椭圆腰锭,重约10两;上面有公十足、十足及铺号、银匠姓名。小锭:也叫“锞子”,形似馒头、葫芦状,重1~5两,上有县名及银匠名。散碎银子:有滴珠、福珠等名称,重量在一两以下。近代银锭则依行政区域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型制,从而构成了中国近代银锭独有的艺术性。
银锭重量一般分五十两,二十五两,十两,五两和一两等数种,多见的是五十两的银锭。银锭的铸造重量在清代前无统一标准,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衡制,古代银锭的重量,与当时的度量衡制是吻合的,但银两代表的重量却不同,如唐代一两为42克,宋代为39克,元代为36,6,明代为37克。清代一般在34到38克之间,清代和民国银锭在重量上基本统一为五两,十两和五十两3种,五两以下为散银。
中国历史上,自金银被人类发现并使用以来,一直被视为财富来源,贮存和统通。早期银块,是否像早期青铜块一样作为货币来流通和使用,还有待进一步的出土资料作。春秋战国时期的银空首布,可以称为我国早的钱质货币。以后各朝、各代均铸有不同殂制,不同名称和不同用途的银币。但其主要用于大额支付及赏赐及陪葬和供奉用。真正民间使用并作为主币的时期并不长。除晚清及民国时期银币和银锭时可遇见外,其它银质货币很难一见,除了本身铸造数量少之外,由于中国妇女长期以来喜爱银首饰,因而大量销熔,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各种类型的银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币:正面镌有镰刀斧头,周围有“全世界无产阶级及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字样,背面为“壹圆”二字,以麦穗图围之,周围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五年制”字样。中国苏维埃共和国币:正面镌有李大钊像,长髯光头半身便服,周围为“中国苏维埃共和国国币”和“一九三一年”字样,背面中间为镰刀斧头及“壹圆”二字,周围为花纹,上有一空心五角。平江县苏维埃币:这是平江县苏维埃政府在1931年所铸。正面中间为空心的五角星、嵌铸铁锤和镰刀,周围有“平江县苏维埃政府”和“一九三一年制”字样,背面中间为“壹圆”二字,以嘉禾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