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元代银锭现金收购
明代银锭比起宋元时期来,显得短粗,所以,看上去相当厚。束腰处的弧度缩小,两端双翅上翘,弧线增长。明代的圆形银锭发现很少,形制与清代民国的几乎没有什么两样。清代民国时期的银锭,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形制。所以,银锭的形制特征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19世纪末期货币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莫过于“吉林厂平”银币的出现了,这是中国代表铸币工艺的套机铸币。此一时期,西方世界机器工业兴盛,机铸币已十分流行,吉林地方告别传统的浇铸和人工打制方式,引进新技术制币,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举动。吉林铸“厂平”两年后,两广总督张之洞购进英国机器,不久开始铸造名为“光绪元宝”的银元,当年铸成100万元。这是中国正式用机器铸行银元的开端。事过数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又铸“湖北省造”银元,其后各省纷纷仿造,一时间全国大部分行省都开始鼓铸地方银币,朝廷下令除广、湖两及南洋、直隶、吉林外,其他地方一律停铸。各地铸币权被收回后,朝廷在天津设立了铸造银钱总厂,独揽铸币大权及盈余。中国近代化路程之艰难,这也是一个小小的侧影。
而且宋朝“钱法”很乱,有铜钱、铁钱还有铅锡钱同时流通,各州都有权自行铸钱,还存在私人铸钱的情况,钱的大小不一、成分不宜、价值多变,“立制”,混乱。川陕地区通行铁钱,十个换一个铜钱,江南和江北流通的钱还不一样。一贯实际有多少个钱也是不确定的,有800或850个为一贯的,也有480个为一贯,还要下诏以770个为一贯,并且各州“私用则各随其俗”,是笔糊涂账。根据《宋史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近924——1848元;(一说宋石为96斤,就相当于1两银子672——1344元)。
面对全国竞铸银元热潮,清廷力图将铸币权收归,独占铸币暴利,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下令除广东、湖北两处,其余造币厂裁撤,遭到地方势力强烈反对。同年,在北京筹办“京”(即造币厂),拟铸“庚子京制造光绪元宝银币”,次年就毁于八国联军入侵。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又建天津户部造币总厂,欲铸大清金币、大清银币、大清铜币通行天下,以求统一货币铸行权,未果。后曾酌留江南、北洋、湖北、广东四处分厂,并令各省造币厂停止扩充,统一更名为某省户部造币分厂,所用币模均由总厂提供,亦不能如愿。